松原市满族新城戏传承保护中心是我国唯一的满族戏剧表演团体,享有“天下第一团”之美誉。该中心主要经营的剧种为满族“新城戏”。小编今天就带大家来了解下松原新城戏。
是全国唯一的一个满族剧种,也是吉林省松原市独创的地方剧种。六十年代初诞生于松花江畔的鱼米之乡——扶余。其声腔的形成是以流传在扶余民间的满族说唱“八角鼓”曲牌。
音乐为基础,并不断吸收满族民歌,汉军旗香太平鼓音乐和清宫舞乐逐渐发展而形成。新城戏唱腔旋律委婉动听、优美恬静、细腻抒情、板腔体的音乐形象逼真生动。抒情的声腔感染人之深刻,铿锵的唱段震撼人之浓烈;新城戏的(音乐)唱腔,朗朗上口、百听不厌、久唱不衰,使听者深感悦耳,倍感亲切,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专家的肯定,该剧种是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因此专家、学者将新城戏誉为“东北越剧”。
多年来,满族新城戏创作演出了诸多剧目,在国内戏剧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在1985年“中国新兴剧种研讨会”上,得到了专家、学者及同仁们的肯定。中国末代皇帝溥仪之弟溥杰曾亲笔提字相赠“满族戏剧、艺苑新花”。
代表剧目有:《红罗女》于一九八四年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录像演出纪念奖;《绣花女》荣获东北三省电视戏曲片——金虎奖:《铁血女真》获得中国舞台艺术最高奖——文华大奖第一名;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主要演员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
2007年该院创作演出的大型满族新城戏《皇天后土》参加“首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获得综合银奖。
2009年该院创作演出的大型满族新城戏《洪皓》,荣获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金孔雀”综合大奖并被中宣部评为全国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产品“五个一工程奖”;2010年在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中又荣获金奖第一名。
2012年1月成功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2010——2011)年度资助剧目。
近几年来,该院本着“戏剧为主,一树多帜”的原则,着力对满族传统歌舞,音乐进行搜集、整理、加工、传承、创作。现在已有一批经典的满族传统歌舞节目(曲目)。2003年应韩国邀请,赴韩国交流演出,受到一致好评。、
除此之外,在吉林省历届二人转、小戏、小品汇演中,曾多次力拔头筹,荣获奖项。2003年在全国“首届国际小戏艺术节”中,该院参演的两个小戏分别获得“大奖和金奖”,在山东博兴引起很大的轰动和反响。2005年该院被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授予“中国乡土艺术表演成就奖”。
满族新城戏于2009年被吉林省政府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满族新城戏作为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已被列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戏曲年鉴》、《中国戏曲曲艺辞典》、《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发展史》中,骄傲的步入了中华艺术之林。
康熙三十一年,清政府曾在吉林省松原市的宁江区设置伯都讷副都统衙署,到清朝末年,又改制为新城府。上世纪60年代初,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在这里诞生,于是该剧种就被取名为“新城戏”。满族新城戏是一门独创的地方戏种,在中国戏曲界享有盛誉。
松原是满族先祖的圣地,是女真族首领、金太祖完颜阿古打起兵灭辽的原点,也是满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由此,生活在这里的土著居民中以满族居多。“八角鼓”是在满族民间广为流传的一门演唱艺术,满族的民间乐器大多为萨满祭祀时所用的响器,唯有八角鼓可以用于演唱伴奏和歌舞表演。
八角鼓因鼓身呈八角形而得名。八个角寓意为八旗,每个角上镶嵌的铜山,用来代表满、蒙、汉三组八旗。鼓框一般用檀木、乌木等硬木制作,单面蒙以蟒皮。框上镶银边,银边上开有梅花孔,孔内还穿着小铜钹。
清“康乾盛世”之时,八角鼓演唱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由击节乐器发展成为满族民间曲艺。1906年,清廷废伯都讷厅,设新城府,使得这种曲艺形式在这片土地上安家落户,风靡一时。当时,每到逢年过节,喜庆堂会,都会有艺人们演唱八角鼓助兴。八角鼓艺人还经常在城镇里的书场、茶肆、集市、农村等地演出。于是,松原成了满族新城戏诞生的摇篮。
从抗日战争后期至建国前夕,八角鼓艺术日渐消沉。1955年,在有关部门的主持下,八角鼓作为满族文化遗产被重新挖掘、抢救。1959年,当地文化主管部门组织一批八角鼓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对八角鼓进行了戏曲化的创作和改编工作,开始在八角鼓基础上创建新剧种。
剧团成立初期,艺术家们编演了实验剧目《箭帕缘》,首演之后取得巨大的成功。次年,新剧种被正式命名为新城戏,实验剧团也随之改名为新城戏剧团。
此后,剧团又接连创作和移植了一批剧目。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文艺工作者们将八角鼓曲牌中的靠山调、四句板作为主要声腔,还在此基础上创作了慢板、原板、数板、行板、弹颂板、快四板等多种板式,并且在结合板式的基础上运用了诸如太平年、拣菊花、娃娃腔、茨山等曲牌格调,使它成为板式变化体与曲牌联套体相结合的剧种。由于它的音乐唱腔温婉抒情,清脆明朗,所以被专家学者们誉为“东北越剧”。
在剧种创建的初期,新城戏的角色行基本上沿用了京剧的行当体系,以小生、老生、青衣、花旦和文丑为主,长于表现悲欢离合的故事情节以及轻松喜悦的故事。其中又以旦角的青衣和花旦为主,如古代戏《箭帕缘》里的主人公贞娘,现代戏《战风沙》里的主人公杨松梅等。1963年以后,曾出现了一批多行当、文武并重的剧目。表演吸取了京剧的唱、做、打,兼收满族民间歌舞特色。
从新城戏创立一直到1966年,剧团共编创和移植了二十多个剧目,先后上演达一千七百余场,巡回演出的脚步遍及白城、长春、四平等地。在扶余地方还出现了一些业余剧团和文艺宣传队也在演出新城戏。随着新剧目的不断出炉和艺术家们孜孜以求的探索,新城戏这个新兴剧种已经在当地扎下了深厚的艺术根基。
“文革”期间,新城戏剧团改为文工团,剧种的建设受到影响。在1978年恢复新城戏剧团之后,剧种建设再度掀起高潮。他们创作演出的《绣花女》、《红罗女》、《皇帝出家》等剧目广受好评,还被搬上了电视屏幕。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剧团开始着重建设满族戏曲的角色类别。从满族题材古代戏《红罗女》问世之后,原有的京剧行当体系大多被弃用。在人物表演上着重从年龄、身份、性格等特点出发,抹去了明显的行当属性。新城戏的身段也多从满族民间歌舞中提炼而成,从而也将固定的行当程式弱化。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剧团和县文化主管部门决定让新城戏进一步突出满族特点,同时成立了扶余县新城戏艺术研究室,着手编演满族题材的新剧目,并在音乐、表演、服装、化妆等方面进一步向满族歌舞靠拢。1992年,在“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中,剧团演出的大型满族新城戏《铁血女真》,荣获组委会设立的全部十一项大奖,被称为“全能冠军”;同年十一月,又荣获文化部中国舞台艺术最高奖——文华大奖榜首。后来,又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殊荣,主要演员还夺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由此,满族新城戏享有了“天下第一团”的美誉。
多年来,满族新城戏创作演出了诸多剧目,在国内戏剧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在1985年“中国新兴剧种研讨会”上,得到了专家、学者及同仁们的肯定。中国末代皇帝溥仪之弟爱新觉罗·溥杰特地为新城戏题字“满族戏剧、艺苑新花”相赠。
2003年,剧团应韩国邀请,赴韩国交流演出,受到一致好评。除此之外,还在吉林省历届组织的二人转、小戏、小品汇演中,多次力拔头筹。2003年在全国“首届国际小戏艺术节”中,剧团参演的两个小戏分别获得“大奖”“和金奖”,在主办地山东引起轰动。2005年,满族艺术剧院被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授予“中国乡土艺术表演成就奖”。2009年,满族新城戏被吉林省政府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红罗女》到《铁血女真》,满族新城戏逐步走向事业辉煌的顶点,然而就在这时,接连发生的变故又让新城戏剧团急转直下一般陷入了低谷。经历过地区建制的调整、骨干演员的离去,物品流失短缺,和演职人员普遍低落的情绪,新城戏人该如何来面对这些变故呢?
2012年2月8日晚,由松原市满族艺术剧院排演的的大型满族新城戏《洪皓》在国家大剧院鸣锣上演。这部融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为一体,集中反映民族魅力、展示民族风情的历史大戏,剧情起伏跌宕、唱腔华丽大气,厚重浓郁的民族风情在全剧始终贯穿,将一幅独具吉林特色的民族风情画卷展现在首都观众面前。
《洪皓》讲述了侠骨柔肠、剑胆琴心的南宋使臣洪皓,被困在时称“冷山”的吉林舒兰,十五年间矢志不渝,潜心传播中原文化,为促进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作出积极贡献的故事,演绎了松原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情和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其中,洪浩饰演者陈喜强在剧中通过对一系列细节的把握,将洪皓面对生死关头,内心的矛盾冲突和复杂心态,恰当充分地表现出来,极富感染力,全场观众的情绪随着剧情的推进不断起伏。演出结束时,大剧场里响起持久的掌声。
这部2009年由松原市满族艺术剧院创作演出的《洪皓》历经7次高规格剧情研讨、几十次剧本修改、百余人倾力携手、十余次高水准带妆彩排,历经600多个日夜艰辛磨砺,终于完成了这部气势磅礴的历史大戏。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会长谭志湘说,《洪皓》已经成为我国少数民族戏剧的精品力作,续写松原市满族艺术剧院作为“天下第一团”的“梨园佳话”。
最终,《洪皓》一剧摘得了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金孔雀”综合大奖,并被中宣部评为全国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产品“五个一工程奖”;2010年在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中又荣获金奖榜首。
近几年来,松原市满族新城戏传承保护中心本着“戏剧为主,一树多帜”的原则,着力对满族传统歌舞,音乐进行搜集、整理、加工、传承、创作,努力维护新城戏自身的根基。
作为少数民族戏曲剧种,满族新城戏已经被列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戏曲年鉴》、《中国戏曲曲艺辞典》、《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发展史》中,骄傲的步入了中华艺术之林。